转眼已经进入十月,关中地区下起了第一场雪,比公元738年晚了一些。
黄河的防汛工作已经全面结束,守工部尚书韦坚回京复命,因功被扶正,去掉了头上的“守”字,成为了长安朝廷的工部长官。
贺知章被隆重下葬,埋在了李隆基的“丰陵”附近,竖起了敦煌郡公之墓的墓碑。
三日的辍朝结束之后,李瑛在含元殿召开早朝。
因为萧嵩、李祎等二十多名官员的回归,大殿内显得更加整齐了一些。
这些久居高位的大臣们言行举止间透着一股威严,气场强大,绝不是孟浩然、杜甫这些书生能够相比的,使得今天的早朝看起来更像是国家会议,而不是诗人集会。
今天的早朝共有宰相四人,分别是中书令张九龄,今年六十八岁;侍中颜杲卿,今年四十八岁;御史大夫、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裴宽,今年五十九岁;户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适之,今年五十一岁。
除了二度拜相的张九龄年近七旬之外,其他三人正是年富力强,而又经验丰富的年龄,无疑让宰相班子的搭配更加年轻合理。
七旬左右的李祎与萧嵩虽然身居高位,但已经在向二线过渡,就像萧嵩的太师,虽然高居一品,但基本上属于名誉职位,不掌握什么实权。
至此,六部尚书已经有四部的长官到位,分别是吏部尚书李祎、户部尚书李适之、工部尚书韦坚、以及兵部尚书李泌,而李泌也是大唐建国以来最年轻的尚书。
其他两部之中,东方睿也因为善于揣摩圣意,行事干练,被去掉了守字,正式转正为礼部尚书。
唯有守刑部尚书萧隐之还挂着一个“守”字,让他总是感到比其他五部的尚书矮了一头。
倒不是萧隐之的资格不够,事实上,在去年武氏政变之前萧隐之就官拜中书侍郎,担任中书省的副官,从三品,完全有资格转正为刑部尚书。
就连东方睿这个外州刺史都转正成了礼部尚书,萧隐之这个中书侍郎岂不是更应该转正?
但李瑛却偏偏故意压着萧隐之,甚至让他和东方睿形成鲜明的对比,树立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标杆。
目的就是为了告诉各州的官员,老子用人不看资历,更看你们对朕的忠诚,看你们会不会讨好朕!
老子在灵州的时候,东方睿又出钱又出粮又出人,还跑前跑后的联系各州刺史支持自己,说起来也算是从龙之功,所以老子就直接把他提拔成了礼部尚书。
只要你们各州的官员好好表现,朕一定不会忽视你们的存在,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们也能进入朝廷中枢担当要职。
而压着萧隐之的目的就是警告那些老资历,别以为你资历老,就倚老卖老,拿不出功绩或者不能让朕看到忠诚,你照样得不到升迁!
除了六部尚书之外,其他九寺也各自有了主官。
分别是守太常卿李琮、守大理卿李瑶、守太府卿李琬,这三个亲王全都挂着一个“守”字,暂时代理三寺主官。
另外,萧衡改任司农寺寺卿,郑有为担任宗正寺寺卿,李让担任将作监大匠,宋钧出任军器监监正,皆是九寺五监的正官。
朝廷终究还是个讲究资历的地方,刚进入长安的时候因为缺人,王之涣、孟浩然、杜甫这些几乎没当过官的诗人都成了九卿,现在有人可用,所以李瑛需要对人事重新调整。
“即日起,由夏侯功兼任鸿胪寺寺卿,严挺之兼任光禄寺寺卿。”
李瑛在龙椅上正襟端坐,宣布了对鸿胪、光禄两个寺的人事调整,原先代理的孟浩然、王之涣则改任部门副官,继续熬资历。
人事调整完毕之后,兵部尚书李泌站出来禀报各地的军事进展。
“在黄河北岸,仆固怀恩率领六万人马向风陵渡起进攻,力争在半个月之内渡过黄河,进入陕郡。”
“在两军休战之前,仆固怀恩麾下的兵马有五万人,经过了两个月的休整,又从关中、朔方两地获得了一万人的补充,使得兵力更加强大。
“杜希望、夫蒙灵察率领八万人再次逼近河阳,准备与叛军主力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