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登想起了故事里的它另一个名字。
李明都一言不,只笔直地站在驾驶舱的前端,正对显示器中向着他飞来的方块。
他拿起外置话筒说:
“做好一切准备,准备登6。”
频道里闪过了十几道机械声表示一切准备就绪。唯一的人声是作为接线员的时晴,她欲言又止。
坐在指挥室旁边,正在计算轨道的参同现了这点,不禁问道:
“你是想规劝他吗?”
时晴不说话,他的声音变得急切了:
“也许你能做到的,你是真正认识他的人——也许他也很在乎你的想法。”
时晴愣了愣,像是在思考参同的建议,但很快摇了摇头,专注观察虚拟实境中行者号的行进:
“我劝不住的。他要做的事是他想做的事,并且他还有能力去做,那么谁也打动不了他。”
参同默然不语。
现的第四十四小时第三十分钟,比起预计更早一点,行者号已经极其接近无上明星。
现今的无上明星像是一座高山,立在行者号的前头。行者号就像是高楼上的缆车,正在距离高山几千米的地方,低靠近。
所谓的低只是相对而言。两者的度以另外的参考系,都比地球的自转更快。每接近一点,李明都就越想起二十亿年前的那个黑方块。
“二十亿年前,它还没有那么大。而三亿年后,它好像又没有那么小,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李明都问道指挥室的众人。
“也许不是同一个。”
参同说。
另一个叫做冬伏的女科学家则讲:
“可能是它成长了吧。”
“成长?报告里说这是晶体,晶体也会成长吗?”夏登顿时不解地提问。
夏登是个新面孔,有人瞄了他一眼后,答他道:
“人会成长,是把自然的无机物转化成了堆积自身的有机物。如果把物质转化为自身的堆积,就叫做成长的话,矿物、晶体自会成长。我的老师在带我时,曾说过千万不要把各种物质想象成绝对不能融合的独立个体。而是要从微观的角度去看,那么大部分物质都是不停在运动、不停撞击彼此、不停融合又分散的分子。晶体是规则的几何构成,它非常符合能量越低越稳定的物质存在原则。现在,新朋友,你可以想象一座晶体搭建的大楼,大楼的顶部有很多凹槽。其他物质,每个分子,你可以想象成不同形状的砖块,有的是长方体,有的是六角形。当砖块从天落到大楼时,最容易落到的正是凹槽,不是凹槽,它都落不到这大楼上,而要被弹开。一旦有合适形状的砖块落到对应的凹槽了,不就按照晶体原来的结构组织成了新一层的晶体了。不过这种生长,是有局限性的,它更像是一种微观上的富集,把彼此撞击的分子筛出相似的分子结合到一起。”
夏登大致明白了,他立马提出了一个新的疑问:
“好,好,大师,可在太空中,无上明星吸收了什么东西而成长了呢?”
大师没有回答,另一个人说:
“也许是微尘。太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
他们的讨论没有带来什么有益的结果。
最后的第四十五小时,行者号与无上明星的距离已经在一公里以内。这时,行者号的率和方向与无上明星基本保持了一致,它们在同一条轨道上以同一个方向绕着地球转动。从地球去看,是无上明星正在缓慢地接近行者号。
无上明星基本没有转动,因此,想要降落到它的表面也变得简单很多。在李明都与无上明星生接触以前,他还需要做其他的一些事情。
行者号上搭载有四个小型的飞行器。在位置调校完成的半分钟后,李明都下令道:
“起飞吧。”
具体的操控不需要他来完成,观测站的指挥中心具有对飞船的大部分指挥权。随着信号的传来,李明都的机器身对信号进行核实,行者号的下部像是张裂开来似的,露出两个黑黝黝的洞口。
洞口中所存在着的机械结构将两个连着细线的飞行器排出。飞行器上也有动力系统,只需要很小一点的动力,它们就与无上明星生了轻微的碰撞。
这种碰撞并不比五亿多年后第四中央所使用的飞天之器与升天之间更严重。不过无上明星的质量似乎也不及未来的自己,像是被打到了一样,略微倾斜了可能有十几分之一的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