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小说

宜小说>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 > 第591章 魏18(第1页)

第591章 魏18(第1页)

关于魏中军的组织系统,《历代兵制》说:“有中、左、右、前军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其他杂号无常数。”陈傅良认为,汉的南北军到曹魏时期演变为中、左、右、前军了。其实,只有中军相当于汉的南北军,所谓左、右、前军等,显然与中军相对,可能是对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军的称呼。《三国志》、《资治通鉴》常有“东兵”、“东军”一类提法,都是指留屯东方的外军,左、右、前军等也是这类提法。中军的统帅,陈傅良认为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历来谈曹魏兵制者,多像他一样,以为魏中军同时存在中护军、中领军与领军、护军这样一批统帅。其实领军与护军和中领军与中护军是不同时期的职官。《玉海》卷一三七:“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这段话与史实略有出入,但指出中护军、中领军的前身就是护军、领军,无疑是正确的。改领军、护军为中领军、中护军,是由于当时中央军在事实上已分成中军与外军,所以要在中军统帅领军、护军前冠以中字。由于领、护军改名中领、中护军后还有人沿袭旧称,载之史书,故后人往往认为领、护军与中领、中护军并存。对于中领军或中护军中资历厚重者,可进称为领军将军或护军将军,但中军也不可能同时既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又有中领军、中护军。中领军是中军诸营的统帅,他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军诸营;中护军在中军的地位仅次于中领军,他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16]

留屯各地的外军,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换。到魏文帝时,情况生了变化。《历代兵制》:“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军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军队。所谓四征四镇,是指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等称号,此外还有所谓四安四平将军的称号,这些都不是固定军职,而是临时赠封的称号。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诸州军事的将军,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中外诸军即中军与外军,“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则是以大将军统帅全国中央军,大将军成为曹魏最高军事统帅。曹魏政权是取代东汉王朝而建立的,开始仍以太尉为最高军政长官,置大将军后,太尉最重要的权力被分割,所以大将军“位太尉上”。

综上所述,曹魏中央军的系统是:

|——中军-领军、护军——诸营将校

中央军-大将军——|

|——外军-都督诸州军事

除了中军与外军,曹魏政权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东汉光武帝罢兵募士,郡国兵力十分薄弱。到东汉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据称雄,兵力转强,多数州郡的军队则逐一消灭或兼并。曹操统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或被消灭,或被收编,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军,而没有地方武装了。当时丞相主簿司马朗建议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装,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历代兵制》:“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盖太守或刺史兼帅。”州郡兵以守备本州郡为职,必要时也应调出征。州郡兵地位比中军、外军低,“州郡都督不与中外军同。。。。。。苟在中军之例,虽下功必侯;如在州郡,虽功高不封”,[17]但地方州郡长官的权力却借此大大膨胀起来。所以《历代兵制》认为,曹魏政权的“兵权外聚于州牧,内归于大将军及太尉”。因此后来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缘边州郡刺史、太守的领兵权,另外派遣大将去镇守,以免刺史、太守领了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独修务本之业”。

武功

南匈奴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胡趁着汉末动乱之际入侵中原,南匈奴最先卷入汉末争霸。汉灵帝驾崩后,于扶罗乘黄巾之乱,和白波军,黑山军合流进犯太原,河内等地。

初平二年秋,于毒,白绕,睦固率领十万大军攻打魏郡,东郡,于扶罗亲率骑兵援助黑山军,王肱不能抵挡,曹操率军入东郡,在濮阳以少胜多,击溃白绕的部队。第二年春,于毒进攻武阳,曹操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攻击于毒大本营,大败于毒、睦固,紧接着,又在内黄大破于扶罗,此战让南匈奴侵扰几乎停止。[19]

兴平元年,袁术率军入陈留,于扶罗,黑山余部等佐之,皆为曹操击破,于夫罗最终归顺了曹操。[

兴平二年,于扶罗病死,呼厨泉继单于位,并于建安七年在平阳动叛乱,被钟繇军队击败,再度向曹操投降。[21]

建安二十一年,呼厨泉入邺城朝觐时被授予官职,曹操乘机将他留在邺城,下令将匈奴汗国分为五部,每部各设立一个都督,直属中原王朝。这个煊赫一时,立国约四百三十年的匈奴汗国名存实亡。[22]

青龙元年,屯驻安定地区保卫边塞的匈奴领胡薄居姿职等人率部反叛,但旋即被胡遵所平定。

乌桓

乌桓乘汉末之乱,中原多事,故得擅漠南之地,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三郡乌丸的领辽西乌丸大王丘力居死后,因为儿子楼班尚小,由颇有武略的侄子蹋顿代立,总摄三王部。蹋顿在袁绍与公孙瓒交战时主动遣使与袁绍和亲,并帮助袁绍与公孙瓒作战,作为回报,袁绍不但与乌丸部诸王和亲,还遣使诏拜乌丸三王为单于。

曹操平定河北之际,三郡乌桓出兵犷平,攻打攻鲜于辅,曹操率兵救援,乌桓逃回塞北。[24]为了彻底后患,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出兵远征乌桓,在郭嘉的建议下,率轻骑千里奔袭,在当地名士田畴指导下。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到达后曹操迅任命张辽为前锋并且将指挥旗授予给张辽。张辽率军奔袭乌桓军队,爆了白狼山之战。此战,乌桓军队“虏众大崩”,蹋顿被斩,胡、汉降者2o余万人。[25][26][27][28]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桓反叛,鲜卑出兵相助,曹操操派遣曹彰及田豫率军平叛,大破乌桓鲜卑联军,乘胜逐北。,追到了桑干,“斩获生以千数”。[29][3o]黄初年间,乌桓王骨进桀骜不驯,被田豫斩杀,并以骨进之弟统领其部众。[31

鲜卑

鲜卑在汉末实力不断增强,吞噬匈奴故地,步度根、轲比能各自崛起,成为鲜卑两股强大的势力,步度根被中兄扶罗扶为大人,柯比能“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也被众人推举为大人。

建安中,曹操平定幽州,步度根与轲比能等通过乌桓校尉阎柔上贡。

黄初初年,鲜卑的数十个部落联合在一起,以轲比能、素利、弥加三个领为,不和曹魏进行贸易,不卖给曹魏马匹。田豫认为胡人联合对中国没有好处,只会增加危害,便决定是用离间计让轲比能、素利、弥加自相残杀,以此消弱他们的势力。后来素利违背盟约和曹魏进行贸易,轲比能得知后便挥军讨伐素利,而田豫认为这是个消弱鲜卑的好机会,便决心帮助素利击败轲比能,随后田豫率领部队,孤军深入,当时胡人众多,在魏军前后进行抄掠,截断退兵之路。田豫遂率军挺进,距鲜卑军十余里时,扎下营寨,收集许多牛马的粪便烧了起来,从另外一条路撤走了。轲比能见烟火不断,以为田豫的军队还在,便离去了,走了数十里之后;才现田豫已撤走。轲比能又率军追击田豫至马城,将其重重围困,田豫严密防守,令司马树立起旗帜,奏起鼓乐,率步骑兵从南门杀出,鲜卑军把注意力集中到哪里,便向哪里攻击。田豫则率领精锐骑兵从北门冲了出来,擂鼓呼叫冲杀,两面起冲击,鲜卑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都丢弃弓、马逃走了。田豫率兵连击二十余里,鲜卑军的尸体布满了原野。[

步度根不断与轲比能相互进攻,其势力日益衰弱,只得率领部下万余人保守太原、雁门郡。不久,泄归泥率其部下逃奔步度根。轲比能想派兵追赶,可是没有追上。步度根、泄归泥率三万多户百姓来到雁门郡内,请求归附曹魏。雁门太守牵招下令还击轲比能,杀死了轲比能的弟弟苴罗侯。轲比能与乌丸归义侯王同、王寄等,结下怨仇。因此,牵招又亲自率领归泥等攻打轲比能,在云中故郡打败轲比能。[34]

黄初五年,轲比能再次侵犯素利。田豫率轻骑牵制了轲比能的后部。轲比能派部将琐奴抵御田豫,田豫出奇兵击退琐奴。[35]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