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小说

宜小说>历史追光者 > 第92章 与士大夫共同治国(第2页)

第92章 与士大夫共同治国(第2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士大夫之间的党争逐渐加剧,不同派别为了争夺权力,互相攻击,使得朝政陷入混乱。

但皇帝赵祯始终努力平衡各方势力,希望能够保持朝堂的稳定,继续与士大夫们共同治理这个国家。

在北宋的历史长河中,皇帝与士大夫们携手前行,有过辉煌,也有过挫折。他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福祉,不断探索,不懈努力,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篇章。

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o19年,司马光降生于光州光山的一个显赫官宦世家。家族的荣光与传统,自小就如明灯般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

其他孩童在街巷间追逐打闹时,司马光却能静坐于书房,沉浸于书卷的芬芳。那稚嫩的面庞上,满是对知识的痴迷与渴望。他对历史的热爱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能让他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少年司马光在书院中,他与同窗们的辩论总是精彩纷呈,其见解之独到、思维之敏捷,令师长们刮目相看。他宛如一块海绵,尽情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不断充实着自己。

岁月匆匆,司马光步入了不惑之年,也踏上了充满荆棘与荣耀的仕途。宋仁宗宝元元年(1o38年),他凭借着出类拔萃的才华,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高中进士甲科,自此,他的身影开始在北宋的朝堂上绽放光芒。

他历任馆阁校勘、同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要职。在仁宗朝,他心怀正义,直言敢谏,为朝廷的公正与清明振臂高呼。英宗时期,他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忠诚,深得皇帝的信赖与倚重。

然而,神宗年间,王安石的变法如狂风巨浪般冲击着北宋的朝堂。司马光与王安石在政见上产生了激烈的分歧,他认为变法过于急切和激进,可能会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意想不到的隐患和灾难。在这场汹涌澎湃的政治浪潮中,司马光无奈地离开了京城,选择退居洛阳。

也正是在这段看似失意的时光里,司马光开启了一项震古烁今的伟大工程——编纂《资治通鉴》。

当时,收集资料的过程堪称艰辛无比。在那个信息传播极为缓慢、书籍稀缺且珍贵的时代,要涵盖三千多年的历史资料,其难度可想而知。司马光亲自带领着他的团队,四处寻觅。他们跋涉于山川之间,拜访各大藏书世家,甚至不惜重金求购珍贵的古籍孤本。

有时候,为了求得一本罕见的史书,他们要辗转多地,历经数月的奔波。助手们也不辞辛劳,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整理,有的负责校对。他们在民间广泛收集传说、故事,与正史相互印证。

司马光对每一份资料都视若珍宝,仔细甄别,反复考证。但凡遇到模糊不清或者相互矛盾的记载,他必定要穷根究底,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着,上起战国时期,下至五代十国,涵盖了一千三百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对后世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司马光在编纂时总结了许多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借鉴,有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作用。编年体的体例和严谨的编纂方法为后世史书的编纂树立了典范。

编纂这本书的原因主要是司马光希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理国家的参考,以达到使北宋政治清明、国家繁荣稳定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传承和整理历史文化,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司马光在编纂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资金的短缺让他们时常捉襟见肘,有时甚至连纸笔都要节省着使用。人手不足也使得工作进展缓慢,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让许多助手身心俱疲,选择离开。但司马光始终坚守着,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

他的儿子司马康,深受父亲的影响和教诲,始终陪伴在侧,协助父亲整理浩如烟海的资料,精心抄写每一份文稿。父子二人,在无数个日夜,于那昏黄的油灯下,共同为这部巨着倾尽全力。

公元1o84年,这部凝聚了司马光父子及众多学者心血的巨着《资治通鉴》终于大功告成。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万字,宛如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

然而,岁月无情,司马光终因长期的劳累和忧思,身体日渐衰弱。公元1o86年,司马光与世长辞,享年68岁。

他的离去,令朝野上下为之悲恸。但他留下的《资治通鉴》,却成为了后世治国安邦、修身齐家的重要参考,其价值不可估量。他用十九年的光阴,铸就了一部不朽的经典,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司马光的继子司马康,生于北宋天禧四年(1o2o年),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他的生父为司马光的大哥司马旦。

司马康自幼端谨,不苟言笑,事父母至孝。他敏学过人,博通群书,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o7o年)以明经上第,考中进士。

熙宁五年,司马康监西京粮料院。在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他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后来擢升为秘书省正字。任校书郎。元佑四年,为修神宗实录检讨官。元佑五年,提举西山崇福宫。

司马康为人廉洁,口不言财。司马光立神道碑时,宋哲宗遣使赐白金二千两,他以费皆官给为由辞而不受,朝廷执意要给,他只得遣家吏到京师接受,而后将所得赏赐全部赠给族人。

司马康在居父丧期间,住简陋房子,吃粗茶淡饭,睡在地上,因此得了腹疾。元佑五年(1o9o年),病情加重,最终无法朝谒。他在病笃之时,仍准备着要向天子进言的奏疏,希望能见天子一面,死而无憾。后来,乡民们得知他病重,纷纷劝说老医生李积前往救治。然而,当李积赶到时,已无力回天。司马康享年41岁。

他去世后,士大夫们在家中相互吊唁,市井之人也无不感到哀伤。朝廷追赠他为右谏议大夫。司马康以其品德和才学受到时人的认可和赞赏,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事迹和风范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印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