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想象苏轼面对秃秃的长江两岸,还写出了赤壁赋】
【只能说人菜不能怨景色差,看我们东坡先生,多厉害,看到秃秃的山头都能写诗】
苏轼:……啊这,很难吗?
也有人非常清醒,提醒道:【据说苏轼去到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误会,并且写下赤壁赋呢?】
看到这条弹幕,有人不禁猜测:【因为他看到的悬崖峭壁光秃秃是红色的?】
苏轼:等等,我去的是假景点?那真的赤壁在哪里?!
不提苏轼怎么询问赤壁的位置,伍爱华的直播还在继续。
“只能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展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时候百姓看到的山头基本是秃的,明明宋朝之后儒生地位大幅提高,但是他们都没学会孟先师的理念。”伍爱华说道。
孟子:我就知道天幕不会放过我!还有什么,来吧!
明清儒生:不是,你怎么知道我们没努力改善环境?!
“虚假的孔孟继承人们并没有认识的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明清两朝砍伐更甚一筹。”
“当然,这也是因为明清人口快增长的影响。”
“清朝末年,外国人来华国,拍摄了一系列的照片,里面的山水都是秃秃的模样。”
“当然,如果大明想把这个锅甩给大清,也有点难。”
刚准备甩锅说都是大清干出来的好事的朱元璋等人:……
等等!凭什么不能甩啊!我大明又没被洋人拍照片!
出生民间知道山头有多秃的朱元璋理直气壮。
“明朝时期,有个朝鲜人记录下了大明山水的模样。”
”他记载道:其山童,其川污,其地沙土扬起,尘埃涨天,五谷不丰。”
“然后还不忘说:自北京以至于此,山皆童秃不毛。”
“也就是说,从北京到江南,沿途的山头都是秃秃的。”
伍爱华话一说完,朱棣就激动了:“又是朝鲜人?这肯定是他们诬陷我们宗主国!咱能那么竭泽而渔吗?”
帝王的必备修养,睁着眼睛说瞎话,甩锅一定要第一名。
不仅朱棣这么想,朱元璋也是这么想的,甚至朱棣的子孙也是这么想的。
朱棣甚至还了
弹幕:【朝鲜人不可信,怎么能拿他的记载当论据呢?】
看到这个弹幕,不少现代人感同身受。
【没错!如果按照韩国人的记载,几百年后考据用了韩国的历史记载作为依据,那多离谱啊!】
伍爱华想了想那个场面,忍不住打了个冷颤:那画面我不敢看。
如果朝鲜人崔溥的记载不可信,但是明人的记载呢?
“明式家具中,楠木和黄花梨木、紫檀木是很受欢迎的木材种类,很大的原因就是当时上年限的、生长慢所以密度高的木头,都是南方的木材种类了。”
“根据《遵义府志》记载:"绥邑诸山旧多楠,必致两人合抱,儿时常可见之,今则无矣。”
“明朝嘉靖年间,砍伐的楠木就有数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