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先生有心了。"
程瑜微微一笑,继续道:"其二,殿下如今有岭南军近万人,其中精锐不下三千。再加上楚王赠送的三百玄甲重骑和三千滇马,组建一支精锐骑兵绰绰有余。"
"其三…………"程瑜顿了顿,"殿下推行"同甘共苦"之策,深得军心。将士们愿效死力,此乃最大依仗。"
赵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那短板呢?"
程瑜神色变得凝重:"第一大短板,正如殿下所言,我们缺少识文断字之人。岭南土司统治数百年,蛮族自有其语言文字。若不能以文化之,即便武力征服,也难以长久。"
赵琰闻言,不由得眉头紧锁。
"先生此言切中要害。本王一路上只顾搜罗工匠医者,却忘了文教之事。"
"殿下不必自责。"程瑜安慰道,"此非一时之功。属下建议,到了岭南后,可先设学堂,教当地孩童识字读书。假以时日,必见成效。"
"那第二大短板呢?"
程瑜犹豫了一下,这才缓缓道来。
"这第二大短板…………是殿下身边缺少一位能统筹全局的谋士。"
赵琰闻言,猛地一拍大腿。
"先生此言,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他激动地在马背上直起身子。
"本王一直觉得哪里不对劲,原来症结在此!程先生、王从戎他们各有所长,但都只能独当一面。至于李虎、楚炜之流,更是只能为将,不能为帅…………"
"殿下明鉴。行军打仗、治理地方,需有通盘考量。眼下我们就像一艘大船,水手、工匠都不缺,唯独少了掌舵之人。"
“哎……”赵琰长叹一声,"可这样的谋士,去哪里找?"
"殿下勿忧。"程瑜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属下倒有个想法。"
"快说!"
"岭南虽是蛮荒之地,但数百年来,朝廷流放的犯官罪臣不在少数。其中不乏才华横溢之辈,只因触怒权贵而被贬谪。"
赵琰眼睛一亮:"先生是说…………"
"到了岭南后,殿下不妨派人查访这些流放官员。若能寻得一二贤才,岂不妙哉?"
"妙!太妙了!程先生果然大才!"
赵琰闻言不由大笑,他兴奋地策马转了个圈,突然压低声音:"其实本王一直有个想法,今日正好与先生商议。"
"殿下请讲。"
"本王想在岭南推行"改土归流"之策。"赵琰目光炯炯,"逐步废除土司制度,改设州县,派流官治理。"
程瑜闻言,倒吸一口冷气。
"殿下此计甚妙,但…………恐怕阻力不小。"
"所以需要谋士啊!"赵琰叹道,"这样的改革,牵一而动全身。若无高人指点,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