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小说

宜小说>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 第七百六十六章 王用汲出书新学 心学的一种(第1页)

第七百六十六章 王用汲出书新学 心学的一种(第1页)

“人人成圣,这不就是落地的心学吗?”王用汲基本理解了其中关窍。&1t;p>

谢礼道别,王用汲也打算趁着闲暇写一本自己的着作了。如果不是杭州这动不动就出书的环境,王用汲是想不到的。但现在,为了正人心而净浮言,有必要出这么一部了。&1t;p>

题目就是《新学心学的一种实施工具》。&1t;p>

这一本书,其主要是强调对人人成圣而天下无圣的要求。&1t;p>

这话看似简单,其实却是对传统儒学根本的颠覆。儒学要的是稳定,而心学要的人人成圣,至少要渐进迈向人人成圣,先圣带后圣也行。&1t;p>

很明显,王用汲的用心也很大,那就是直接用新学来武装心学,用心学来颠覆儒学。&1t;p>

这一步,原本不是性情温和的王用汲抄心的,只是在杭州看到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多,如果不梳理个头绪来,恐怕杭州的繁荣也不长久。&1t;p>

造成这种矛盾的一大助力就是先前那个讲师贾言师。&1t;p>

王用汲这几天又买了好几本贾言师的专着,《布局》、《人情世故》、《心计》、《为人处世》、《天道人道》、《厚黑之道》、《钓愚》。看名字就知道,这些都是正人君子所不齿的书籍。内容大都是阴谋诡计,溜须拍马,巧言令色等等。&1t;p>

这些书虽然好些是贾言师与他人合着,但能够本本都如此恶心人,多半还是拜贾言师所赐。也难怪贾言师能在午夜档培训时讲出那么多歪理。&1t;p>

都是西湖出版社印刷出品,里面的内容都不算错,什么那些教授察言观色,教授如何以形式主义对抗乱命上官的还颇有道理。&1t;p>

然而,正是这份道理,让王用汲觉得警惕。什么时候,这种文字也能够正大光明刊印成册了?只是西湖出版社是高翰文的产业,这事很明显就是那边默许的。&1t;p>

顺着仕林兄的思路,王用汲差不多能明白个所以然来。&1t;p>

无非就是,平民士子因不懂规矩在官场被排挤,这些书籍确实能给多数出入官场的平民士子提供急缺的家传经验。&1t;p>

另一个就是,也让上官,甚至皇上清醒认识,谁是直言不讳的诤臣,谁巧舌如簧的奸臣。&1t;p>

这东西,只有说开了,让人人都知道,才不会是个别世家利用家学套利的工具。&1t;p>

很明显,经过螺旋第二层思考的王用汲已经明白新学将来要带来的混乱了。因为并不是人人都认可人人可成圣,更不是人人都希望人人成圣。&1t;p>

新学把这些窍门公之于众,使得所有的世家都不能再靠家学情商左右逢源,真的是釜底抽薪的行为。以后的世家再想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就困难了。&1t;p>

而要制止混乱与冲突,自然就需要给新学找一顶绝对正确的帽子来。当然也是心学这顶帽子确实需要新学的肉身来落地实施。&1t;p>

王用汲,一边写一边规整思路。到最后,才出现那灵光一点——确定性。&1t;p>

与传统强调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王用汲开始用确定性来定义新学人人成圣的前提。确定性就是同假设,同数据,同模型就必然同结论。因为一个学问没有统一的确定性,那么就不可能人人成圣。不确定,将导致,成圣的标准不相互承认,从而导致每个人争执不休,莫衷一是,原地踏步而已。&1t;p>

最最重要的是,对确定性的背离就是对人人成圣的背离,就是学阳明心学的背叛。有了这个东西,那么一切就都能解释了,无非是正说反说而已。&1t;p>

比如套利,正面的自然是朝廷要一视同人减少选择性差异,杜绝套利空间。反说的就是贾言师这样,把套利的手段嚷嚷得人人皆知,从而稀释套利,最终让套利变得无利可图。&1t;p>

可以相信,如果裕王看了这些书,预先知道哪些行为,哪些说话是臣子的狡猾手段,这书中的聪明之举,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1t;p>

有了确定性,那么正反双方就有了沟通的可能。而不至于陷入消灭人身的低层次方案中。&1t;p>

不对,为什么就不能直接消灭人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