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因为春申君帮助赵王解了邯郸之围,赵王也劝荀子。”
“荀子这才给了黄歇一个面子,重新回到兰陵上任。”
“在兰陵的任上,荀子又兢兢业业的工作了十几年,让兰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
“荀子本以为自己的施政经验可以得到推广,让楚国强大起来。”
“哪知公元前238年,楚国生内乱,春申君黄歇被害,满门诛杀,荀子也因此被免官。”
“楚国内乱后,楚国很快走向了灭亡。”
“荀子治理兰陵前后二十年,被免官后对这个地方也是很有感情的。”
“于是他晚年就在兰陵东南的小山村里,著书立说,传授门徒,直到去世。”
朱棣荀子为后世王朝的稳定和展提供了外儒内法的思想。
纵观荀子的一生,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简直就是战国末期大事件的见证者。
也正是因为荀子复杂多变的遭遇,让其对社会问题的底层逻辑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对未来社会的稳定结构有了前的构想。
其实先秦诸子们都在追求解决乱世问题的方法,而荀子恰恰具备了后优势,并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
成为了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为后世的王朝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蓝图。
荀子并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也从不轻易的从道德层面批判别人。
他是一个严肃认真、客观务实、扎扎实实想解决问题的人。
典型的儒家学者往往都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他们大声惊呼,奔走相告,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给人以生死存亡的迫切感,并且极具催人泪下的感染力。
但荀子不是,他不是一个喜欢以情动人的人,更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也就是韩非子所讽刺的那些满嘴漂亮话,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却毫无用处的儒生们。
翻开荀子的书不难现,虽然他经历的糟心事是最多的。
但荀子的书籍中几乎不见对自己所处年代里的灾难,也不喜欢在道德层面对别人指指点点,这是荀子跟其他儒生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荀子的着眼点和立足点不是批评和感动,而是扎扎实实的想办法解决一个现实存在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他把秦国评价为几乎完美国家的原因,因为法家在解决现实问题这方面确实做的不错。
荀子到了秦国后,对秦国各种高度评价。
秦王的威势已经过了商汤和周王,所控制的疆域更是上古的圣王们所不能比的。
但秦国还不完美,还差点意思。
秦国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儒生,没有儒生帮助治国的话,那就称不上王道。
而秦昭襄王生平最讨厌的,就是儒生们所谓的王道。
王道这东西不能增加粮食产量,也不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荀子进一步的解释了儒学的作用,国君治理国家。
如果用儒生当臣子,他们会特别敬业。
因为儒生的人生目标,就是让他们的君主更加尊贵。
王道的核心意义,就是在于增加君主的合法性和百姓对君主的认可度,
给儒生一点权,儒生就是合格的官员。
你把权利收回来,儒生就会遵从礼的框架,安分守己的当百姓。
而且儒生不但自己安分守己,还会带动其他人安分守己。
不管儒生自己混的有多惨,维护礼的原则和他们的人生价值是不冲突的。
秦昭襄王对于这番话完全不感兴趣,其实背后隐藏的逻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