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看出其中的厉害,比如说朝廷向一个村子征税。
如果百姓都认可这个朝廷的合法性,那么只需派一个官员过来,就能把税都给取走,很简单的一件事。
甚至连官员都不用派,直接贴一张告示,老百姓就会主动的到指定地点去交税。
可如果是山大王来收税,老百姓不认可他的合法性。
那交税的意愿就很低了,就得加派一定的武装力量才能够达到目的。
法家的特色就是不在乎你心里怎么想的,只靠刑和赏,敢不听话就收拾你。
如此这般,为了保证执行力,你就得加派一些人手。
导致收税的成本增加,只能加大税收,老百姓的反抗意愿就会更加的强烈,伱还得加更多的人手。
从而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那原本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给搞复杂了。
这样下去,一个朝廷即使主观上不想实施暴政,那也非暴政不可了。
而儒家就是要帮助君主建立这种从上到下的认可,也就是所谓的王道。
这种认可机制一旦建立起来,可以大大减低行政成本和管理成本,显著提高办事效率。
礼的观念由小及大,由家到国,由父母到君主。
彻底建立起来后,很多事根本不用去威慑、利诱和恐吓。
所以荀子要表达的意思是,秦国以法治国的大逻辑是没错的。
简化一些威逼利诱的环节,增加王道的认可度,可以爆出更强的力量。
所以,荀子认为秦国还是提高空间的,那就是把儒和法结合起来,这个思想到了后世就被提炼成为外儒内法。
内法保证朝廷高效靠谱的运行,毕竟该做的事还是一定要做的。
但外儒提高认可度,建立合法性,就能大大的减低内耗。
但荀子的这番苦心,秦昭襄王并不理解,后世的儒生们也不理解,他们把荀子的安分守己理解成怂了。
每当儒生读到荀子的这段历史,青筋暴突,拍案而起,感觉都快憋寻死了。
同样是大儒,怎么就不能像孟子那样呢?
孟子见大魏王,大魏王要跟他谈利,孟子直接怼,要谈就谈义。
现在秦昭襄王问你荀子,儒生能够带来什么好处,你荀子为啥就不能跟孟子一样直接怼。
结果荀子说了一大堆,仿佛要让儒生当小绵羊,实在没法跟孟子的浩然正气相比。
不得不说,产生这样的误解,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儒生没有把荀子的思想吃透。
荀子是想让整个国家的法治和人治结合起来,让社会高效稳定的运转,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后世的儒生们没有吃透荀子的意思不要紧,后世的帝王们可是看出了其中的杀招,并进行了充分的利用。
外儒内法,这的确是治理国家、稳定社会结构的灵丹妙药。
后世帝王们的内心,几乎都是赤裸裸的法家,连他也不例外。
但帝王表现出来的向外界宣扬的,则全是鼓励老百姓当顺民的思想。
汉宣帝就曾经评价统治的奥妙就是王霸杂治,所谓王道就是儒家的那一套,所谓霸道就是法家的那一套。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很多时候,两者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虽然一直在说儒家是孔孟之道,但真正代表中华两千年统治主流思想的是荀子的思想。
时至今日,再看荀子的思想,就必须从一个正确的角度来解读了。
荀子其实只想通过人治和法治的结合,达到一种和谐高效的运行之道,而不是控制别人的帝王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