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又以东汉灵帝时期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疫病流行规模最大。”
“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
“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
“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
“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
“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张仲景承袭家门,在汉灵帝时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
“汉代从汉武帝开始实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举孝廉是汉代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
“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举荐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
“被举学子除了博学多才外,还必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
“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
“在建安年间,张仲景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
“但他任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
“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
“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百姓治疗,自己的医术就不能长进。”
“于是张仲景想出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这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
“他端端正正坐在大堂上,挨个仔细为百姓诊治。”
“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百姓这一消息。”
“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百姓,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看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
“他大量采集民间药方,进行认真研究。”
“有时甚至不畏路途遥远,拜师取经。”
“有一次张仲景听说襄阳城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背疮很有经验。”
“他立即带着行李,长途跋涉几百里,去拜王神仙为师。”
“对王神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获益很大。”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
李时珍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这不仅是对他高医术的高度褒扬,更是对他医者仁心的由衷称赞。
要被推崇为圣人,这个标准还是非常高的。
圣人并非什么人都能当得,仅仅有卓越的贡献还不够,更要有医者仁心,心系百姓。
在医德医风上,张仲景为后世医者树立了典范,他的善德善心善行被世人铭记。
在东汉末年乱世,张仲景舍弃功名,历经万千磨难,写就《伤寒杂病论》。
这本活人书拯救无数百姓性命,甚至可以说拯救了中华医学文明。
《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共分十六卷,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展阶段和处理方法,把中医的临床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后世的医者更加将其中的三百多个药方称为经方,这些经方也从此成为医家用药的标准。
张仲景坐堂行医,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患者,遇到了各种疑难杂症。
在为病人医治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大量采集民间药方,进行认真研究探索,医术也更为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