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小说

宜小说>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332章 明代 阳明心学(第3页)

第332章 明代 阳明心学(第3页)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对朱熹的格物致知进行了实验,亲自去格竹子的原理,格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格出什么原理。”

“王阳明认为人自己本身就具备了所有东西,只要去伪存真,只要通过实践激活,只要把不好的移出去,留下好的,留下良知,最终能成为为圣人。”

“比如镜子本身是可以照出东西的,但是如果蒙上了灰尘,就无法照出来。”

“这时只要把污垢去掉,就可以照出来了。”

“王阳明的办法,能让普罗大众感觉通往圣贤的路比之前容易了,减少了人们的畏难情绪。”

“从鼓舞人心的角度看,王阳明的思想更有意思,更有想象空间。”

“所以,近代以来,王阳明的思想比朱熹的思想更火爆,更受欢迎,原因就在这里。”

崇祯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和朱熹的程朱理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所强调的知与行的关系涉及到心学和理学的辩证。

知与行的关系,是自孔孟开始儒家圣贤论述的重点议题。

儒家学者都知道知与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一直都是将二者分开,各自论述。

儒家学者普遍认为学问是知,实践是行,知与行是两件事。

心学与理学的不同,可以用做红烧肉来打个比方。

理学认为,做红烧肉的第一步是要先看菜谱。

毕竟菜谱是大厨写的,肯定是没错的。

需要多少肉,切多大的块儿,什么时候放油,什么时候放肉,调料的比例等等。

先把所有环节都弄明白,然后才能开始动手做。

而心学认为光看菜谱是学不会的,直接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比如第一次做完现忘了放油,第二次又忘了放盐,多做几次就能总结出自己的菜谱了。

心学其中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大厨的菜谱不一定适合自己。

心学和理学都是围绕着知与行展开研究的,就是认知与行为的关系。

理学认为知先于行,当饿了的时候,知道吃什么东西能填饱肚子,所以才会去吃。

也就是对事物的了解与认知,指导着世人的行为。

心学的观点正好相反,认为行先于知。

人最初是什么都不知道的,需要先有行动,才能总结对事物的认知。

饿了就要吃,吃完了才会知道能不能吃饱。

“知行合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础上的。”

“先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就是行,不知不行,不行不知。”

“知就相当于先天为你设置好的东西,它是一种潜在的存在。”

“比如甜的味觉、酸的味觉等等,都给你准备好了。”

“但是倘若你一辈子没有吃过甜的东西,你就不会知道什么叫甜,尽管你有甜这个味觉。”

“这个吃的过程就相当于是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讲的就是这件事。”

“所以王阳明的知、行是不可能分离的,知和行看上去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但是两者不可分割。”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阳明才强调实践行动的意义和重要性。”

“知行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